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八)

2018-04-10 10:16:55      点击:

     有许多人以为中国音乐体系中的“板”即“强拍”,“眼”即“弱拍”,“一板一眼”就一定是一强一弱,“一板三眼”和西洋音乐中的4/4拍完全一样,其实并非如此。“一板一眼”不一定是一强一弱,“一板三眼”也不等于4/4拍,杨荫浏先生在《语言音乐学讲稿》中对此问题已有详细论述。

     中国音乐体系中大量运用非均分律动,也用“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这两点非常突出。除此而外,还运用功能性的均分律动。有时非均分律动和均分律动在不同声部同时出现,并以对位的形式结合起来,如戏曲中的“紧拉慢唱”,这种 非均分律动和均分律动的结合,也是中国音乐体系在节拍、节奏方面的一个特点。

     中国音乐体系中绝大多数民间音乐作品是单声性的,旋律在这一体系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真正成为“音乐的灵魂”。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民族对旋律的表情意义十分重视,成为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音乐 体系中也有多声部的作品。多声部音乐从织体思维方式上看可分为纵线性思维与横线性两种,当然两者之间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但某一民间音乐 作品主要运用那种思维方式还是很容易分清的。中国音乐体系多声部思维方式主要建立在横线性的基础之上。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各民族的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多半采用支声的手法构成,它所考虑的侧重面是织体的横线条而不是纵线条。如广西德保壮族民歌《日落西山刚过岗》的两个声部是同一曲调的变奏,虽然有时也会构成大小三度、纯四度或大二度的和声音程,但它的思维方式是横线条式的。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