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二)
嵇康《声无哀乐论》(约250)说:“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这里的“声”是指音乐的形式,而“音”是指音乐的内容。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当“声”字、“音”字和数字连用时,则具有音阶的意义;如“五声”“五音”,即五声音阶;“七声”“七音”,即七声音阶。另有数字和“音”连用八音一词,在周代是指当时按制作材料划分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所谓的“八音”,即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八类乐器。隋代“八音之乐”的“八音”,则是由宫、应声、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八音组成的音列。
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系很早已经形成,且有其“五声”之名,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如今首调唱名法的do、re、mi、sol、la。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五声音阶体系的形成年代,以及何以会有此五声之命名和其命名究竟始于何时,因典籍失载,目前还难以判明,但可以说五声之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已经出现。在《国语·周语》(约前5世纪)所载公元前522年乐官洲鸠答周景王问的话中,就提到了宫、角、羽三个声名。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制作的曾侯乙编钟的乐律铭文中,已经出现了完全的五个声名。在《管子·地员篇》(约前4世纪)中,不仅有五声之名,而且还记载了用数字计算产生五声的方法。
在早期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常常将五声和宇宙万物联系起来并作种种比拟。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成书的《黄帝内经》,将五声中的宫、商、角、徵、羽依次比作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淮南子·天文训》(约前150)将五声依次比作中、西、东、南、北五个方位;《礼记·月令》(约前1世纪)将五声依次比作土、金、木、火、水五种基本元素。这种比拟,旨在说明宫、商、角、徵、羽五声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五个音。古代音乐理论还认为,人的感官耳、口、鼻、眼都有各自的需求,故《礼记·月令》又把满足人们听觉上需要的五声比作味觉上的甜、辣、苦、酸、咸五味和嗅觉上的香、腥、膻、焦、朽五味;桓谭《新论·琴道》(约前1世纪)又将听觉上的五声比作视觉上的黄、白、青、赤、黑五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又非常重视“宫”在五声中的地位,认为宫是音之主,好像是一国的国君,故在许多理论著作中又都有“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的比拟说法。
- 上一篇:音乐艺术导论(五) [2022-06-16]
- 下一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一) [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