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的理论与实践(十四)
2019-05-28 10:31:51 点击:
A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各章调性:
I。c小;II。降A大;III,c小;IV,C大 (但是第三乐章是直接连接入第四乐章的,其间有一连接段用转调方式连接的。)
B。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各乐章调性:
I,b小;II,D大;III,G大;IV,b小
C。德沃夏克《幽默曲》是复三部曲式,各部调性:
A段,降G大;B段,升f小;A段,降G大。
D,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的《索尔维格之歌》的三段之间的调性:
A段,a小调;B段,A大调
E,布克里尼《小步舞曲》是复试三部曲、主部(第一部)A大调,三声中部(第二部)D大调,(再现部)(第三部)A大调。
2.连接性段落的转调
在音乐进入新的段落之前,往往有些类似乐句或乐段的片段,为新的乐段的新调性做了准备。它有过渡的形象性。这样是音乐的发展、连接更为自然而有动力,避免音乐及调性的“并置性”,减少“段落感”,增强音乐 的连贯、完整性。
这种连接性段落,在较大型的作品中,可能扩大为相对独立的连接部,或连接段。有时这类段落还有转回原来的呈示主题的作用,则可称为“回转性”段落。
- 上一篇:转调的理论与实践(十五) [2019-06-04]
- 下一篇:转调的理论与实践(十三)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