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六)
当时还不存在现代所说的那种狭窄的专业划分:音乐家必须善于根据需要从这一行转向另一行,那个年代作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所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都应掌握作曲和即兴演奏。这种新型多面手音乐家的确立导致音乐技能学校的建立,与此同时,这类学校自身由于有音乐界名流执教,又促进了专职音乐家的形成。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组织形式创办的私人学校,通常都是设立在大城市,因为那里才具备教学和青年音乐家实践活动的条件。有一些学校侧重于包罗万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实践,而另一些学校(尤其在18世纪)则侧重于表演艺术(例如声乐歌唱家、声乐大师的培养)。在这些学校的创办者---著名的音乐家当中有:杜芳、依扎卡、奥尔兰多、弗·挨·巴赫、查尔利诺、马尔蒂尼、塔尼替尼。专业音乐学校的建立是与这一或另一民族音乐文化密切联系着的,而这些国家的学校对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尼德兰教师在德国、德国教师在法国教学,而法国的、尼德兰的或德国的青年音乐家却在意大利或瑞士完成他们的音乐教育,这样一来,个别学校的成果便成了全欧洲的成果。音乐教学的组织形式很多。最重要的一种(主要在法国和尼德兰)就是教堂唱诗班训练学校。在只属于天主教堂的这种歌唱学校里,对男童进行音乐训练(歌唱、管风琴演奏、乐理),同时从早年起就学习普通教育课程。15至17世纪有许多著名的复调音乐会大师就是在这种歌唱学校里接受的音乐教育,这种学校一直存在到法国大革命前(当时仅在法国这类学校约有400所)。
于此种类型相似的学校在其他国家也有(例如,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学校)。在意大利,有收养具备音乐禀赋男童的(在那不勒斯)和女童的(在威尼斯)孤儿院,在16世纪出现了专门音乐教学机构(音乐会学院)。除了“偏重音乐会的”孤儿院以外,在意大利还设立了其它一些音乐学校。在某些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中有名师任教(如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在18世纪,博洛尼亚爱乐学院誉满全欧,它的成员和实际上的领导人就是马尔蒂尼。
在各大学里音乐教育继续进行,当然,在不同国度里方式各异。但有一个总的趋势:15世纪16世纪的音乐教学逐渐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音乐开始不仅当做一门科学,而且也当做一门艺术来加以研究。例如,大学教师格拉量在他的讲课中和著作中就认为音乐即是科学又是艺术实践。在17世纪,当大多数欧洲大学里音乐理论研究趋于衰落的时期(对音乐科学项目研究的兴趣,直到18世纪中叶才开始复苏),在英国却保留了旧音乐理论教学的传统。但在人文主义者团体和在英国宫廷里中,音乐演奏的作用十分可观,因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力求培养出专职人员和爱好者,他们不仅要通晓音乐理论,还要掌握实用的技巧(除歌唱外,大学生要学习诗琴、古提琴和威金琴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