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蹈音乐(2)
一、东北秧歌音乐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这种歌舞的形成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杨滨于康熙30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而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
有关东北秧歌舞蹈的特点,李瑞林、站肃容编著的《东北大秧歌》作了如下论述:“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相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1、音乐特点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既“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链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既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筒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为常用。
东北秧歌音乐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阶调式
音乐以五声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六声性乐曲。六声性乐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宫音si,这列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多数;另一种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清角音fa,这类乐曲在六声性乐曲中占少数。si和fa两个偏音并不是经过性或辅助性的装饰音,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位置也相当重要,对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把它们看成六声性的乐曲是必要的。七声性的乐曲仅占一小部分。
- 上一篇:中国民间舞蹈音乐(3) [2024-05-29]
- 下一篇:中国民间舞蹈音乐(1)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