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调的理论与实践(十一)

2019-05-06 09:46:26      点击:

    乐曲的呈示发展和再现的过程,就是矛盾的呈现,发展激化和走向统一的过程。转调正是推动这个过程演变的有力手法之一。转调的设计,应当前后有联系、有层次,使形式的逻辑服从于内容的逻辑。作品的基调是全曲调性最稳定的中心,其它各从属调性都是不稳定的调性,都倾向和支持着基调,因此,乐曲从稳定的调性功能走向不稳定的调性功能,不论是向属调方向(指五、三、七度关系调),或向下属调方向(指四、六、二度关系调)发展,都是趋向不稳定,具有更大的动力。究竟如何安排调性的布局,要根据表现的内容的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的因素(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而定。

    一般的讲,较简短的曲式或大型曲式的呈示部分,转调可能比较多向属方面的调或其他近关系调(包括大、小调交替)。而在乐曲的展开部分,为了造成较大的紧张性和一系列矛盾冲突,使乐曲的色调富于变化和推向高潮,需要一系列的转调层层跌进。这时调性的安排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多种变化的可能。它的调性主要是避免与呈示部的调性雷同。并且在模进段落的设计往往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发展。(如三度-----三度----三度。。。;四度-----四度-----四度。。。)(或如六度----五度-----六度-----五度)在展开部分的末尾常进入下属调(功能),然后接上主调的属功能。这样很自然地回到主调,这很像一个终止式的扩大,往往就是展开部分的高潮和进入再现的部分。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