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2018-03-02 17:31:58      点击:

     元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加上蒙古族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宋代已经颇有基础的城市音乐生活的铺垫,就给杂剧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之成为永远散放着异香的奇葩。

     元代杂剧作家中,石君宝和李直夫是女真人。李直夫本姓蒲察,人称蒲察第五,他的名作是《便宜行事虎头牌》,剧本写了许多女真族的风俗习惯,采用了不少女真族乐曲。

    元代散曲,同杂剧一样,也是一种新兴的样式,可称为杂剧的姊妹体。它是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王骥德说“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曲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戏曲递檀威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杂胡语。。。”。

(《曲律》)可见在散曲形成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贡献很大。著名的散曲作家中有许多是少数民族。如回族的萨都剌、高克恭、维吾尔族的马祖常、贯云石、女真族的赫经以及蒙古族的阿鲁威、阿荣等。


    元代中原流行的少数民族乐器有“浑不似”等,《辍耕录》卷二十所录少数民族曲调有哈巴儿图、哈儿火石哈赤、伉里、马黑眸当当、清泉当当等,其中“哈儿火石哈赤”和维吾尔语“黑云雀叫”谐音,可能是维吾尔族民间曲调。“马黑眸当当”可能和“木卡姆”有关系。当时流行的名曲《白翎雀》和《海青拿天鹅》都是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元代著名的维吾尔族文人贯云石,曾参加与海盐腔的改革。张猩猩和闾闾则是名噪一时的少数民族演奏家。


    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在搜集整理、加工、提高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明初,藏族僧人唐东杰波(1383-?)将简单的跳神仪式穿插情节,注入了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或记载在佛经中的故事,使其戏剧化。唐东杰波至今被藏族人民尊称为“藏戏的始祖”。清代,蒙古族文人容斋搜集、整理了《弦索备考》,把民间流传的十三套弦索古曲用总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维吾尔族女音乐家阿曼尼沙用毕生的精力整理木卡姆,并著有《心灵的协商》等音乐美学著作。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一个诗人兼音乐家,他创作的许多情歌至今流传在民间。藏族贵族登着班爵在中原学会了不少汉族音乐。并将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乐器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藏族古典歌舞“囊玛”的发展。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则整理了流行在山东一带的俚曲。



QQ咨询
点我咨询
QQ咨询
点我咨询
加微信咨询更方便